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母嬰教育 > 親子

孩子有這三個行爲是早戀的信號?好的父母,都會這樣對待早戀

親子1.48W

簡要回答

前段時間有個熱搜,一個男老師關於早戀的說法爆紅了。男老師問同學們。知道爲什麼不讓學生早戀嗎?
會耽誤學習?太小了?都不是!是因爲你們現在連四個選項選一個你都選不對,從14億人裏選一個,你選得對嗎?爲什麼法定結婚年齡,女性20歲男性22歲,因爲好的優秀的人。已在大學裏受過良好教育,這時候心智都已成熟,也敢於承擔責任。對此,網友們紛紛點贊,認爲這位班主任講得有理有據。網友:講得非常好,關鍵是孩子都能聽得進去。網友:一位好老師不止是教你讀書識字,更是人生的指路明燈。網友:這纔是教書育人的好老師。不過,也有網友認爲老師說得有問題。網友:爲什麼是14億,不是7億?網友:這牽強了點。準確來說應該是這樣:小學,你只能找隔壁的;初中,你只能找隔壁的;高中,你只能找一個縣的;大學,你就可以找全國的;好點的大學,你還可以找全世界的。而早些時候,中學校長勸學生不要早戀走紅網絡:下手太早,質量不好;大學再找,白頭偕老。希望同學們尤其是女生,不要被低成本的付出而感動,比如爲你倒一杯水、買一杯奶茶的等,這不是什麼稀缺物種,請個保姆或者叫個快遞小哥就能做到。不過,就算是全世界都希望孩子們不要早戀,但是年輕的荷爾蒙是壓也壓不住的。來看孩子們稚嫩的表白,以及老師們的評語: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早戀的問題歷來都是十分讓人頭疼的。但就是這樣,孩子們依舊會在我們眼皮底下,偷偷的進行着青春的荷爾蒙。

孩子“早戀”的信號,家長要多注意
有下面幾種現象,孩子可能是早戀信號
第一種,孩子更注重自己的形象,更注重於打扮自己。
當孩子專注於打扮,那麼可能是想引起他人的注意,早戀的可能性大,當然並不是絕對的。
第二種,孩子的情緒變化不定,青春期都會有這類問題。當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肯定是有原因的,這時期一般就是人際關係影響導致的,要麼是和同性朋友,要麼是和異性。
第三種,孩子向家長索要更多的錢,花銷變大。。如果在某個時間段,孩子經常性要錢,家長也要提高關注,要詢問用處,因爲談戀愛是要花錢。
除了上面這三種明顯表現之外,還有類似於買些帶有特殊符號字母的衣服首飾之類的舉動,家長也要適當關注孩子的情況。
那麼孩子們早戀的原因是什麼?大概率有這兩個原因:
1、孩子們缺少家庭的關懷,和父母沒什麼溝通。
2、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但意志力薄弱容易受社會不良環境的影響。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有自己的思維和見解,但是這些不能被家長或者老師很好的聆聽,對他們採取冷漠對待或者指責。
苦悶的孩子們只能從同樣苦悶的同齡人那裏抱團取暖,於是早戀來得更爲正常了。
並且如果意志力薄弱的孩子透過各種渠道接觸到不良資訊,善於模仿的他們更容易早戀。

孩子有這三個行爲是早戀的信號?好的父母,都會這樣對待早戀

其實孩子的“早戀”,跟父母想的不同
一個8歲女孩子,收到同學情書興沖沖地給前來接她的爸爸展示,猝不及防受到驚嚇的爸爸只能驚呼地說::“哎呀呀……我的媽呀……”。
雖沒評論好歹,但語氣卻盡顯複雜。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說:“人類的愛情會經歷兩個階段的發展,
第一個階段的愛情是無性狀態,這個時期的愛情不帶有性衝動,僅僅是讓孩子體驗異性相愛的情感。”
第一個階段,是指青春期前。這時,孩子對異性的喜愛,僅僅是情感上的。
他們既不像成人考慮太多外在條件,由於性的發育還很幼稚,也沒有性的衝動,只想單純地跟所愛的人待在一起。
它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然經歷,也是爲將來婚戀作的準備和鋪墊,是在內心指引下的愛情“早練”。
而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早戀又分爲以下幾種類型:
1、愛慕型,即青少年之間由於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2、好奇型,即由於對異性的好奇心而產生的早戀現象。
3、從衆型,即迫於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
4、逆反型,即由於青少年在兩性交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
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比較關心、比較瞭解,知道孩子們已進行到什麼程度,我們或許可以用一些方法來引導他們。
然而,太多時候,父母卻以成人的眼光對待,或以愛孩子之名阻止它的發展,最終帶來傷害。

孩子有這三個行爲是早戀的信號?好的父母,都會這樣對待早戀 第2張

家長該如何謹慎處理孩子的早戀行爲
《善解童貞》書中有言:
“孩子正常經歷情感早戀不會受傷,成年人對孩子愛情的譏諷、嘲笑、詆譭、攻擊和不尊重纔會導致孩子受傷。”
所以,即使提前進入“早戀期”,家長朋友們也無需如臨大敵,更不要當頭棒喝,只要正確認識青少年的成長規律,加以引導即可:
1、擺正姿態,加強溝通
網上一個視頻裏,10歲女孩收到了人生第一封情書,是同班男孩寫的。
爸爸知道後表現出開心,認爲:“這是好事啊,證明我姑娘很優秀。”
還安慰她:不必尷尬,照以前的方式與他、與同學們相處就行。
接着,爸爸還表揚男孩,誇他是個能堅持、有毅力的孩子。
女兒也豁然開朗,當即表態:以後,我就把他當作好朋友對待。
爸爸的正確引導,使得女兒能夠以正常的態度面對這份感情,並且嘗試去把握兩性之間的關係,對孩子而言,這是書本上學不來、非常重要的生命體驗。
如果教師或父母對孩子所謂的“早戀”過分關注,並強烈反對,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切斷男女生之間的聯繫時。
不僅對熄滅好感無益,反而會燃起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他們會更加堅決地捍衛自己的感情。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和利比茲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父母的干預,對戀愛中的男女到底起到怎樣的作用?
他們驚奇地發現: 父母的干預程度越高,戀愛雙方竟然會產生更加強烈的愛。
而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兩人彼此相愛,但雙方家族之間的世仇不予許兩人在一起,但家族的阻撓並沒有切斷兩人的愛情,反而更加激發兩人在一起的願望。
於是,他們把父母的干預對子女戀愛所引發的效應稱之爲: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所以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多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們,而不是羞辱他們、責罵他們。
2、其次家長要擺正態度,不要把早戀當成一種錯誤
2019年12月11日,有媒體報道稱袁詠儀13歲的兒子張慕童“談戀愛”了。袁詠儀看到報道樂不可支。
其實這已不是袁詠儀第一次公開談兒子關於“早戀”的問題了,在之前一檔綜藝節目中,袁詠儀就曾公開教13歲的兒子“談戀愛”:
她給兒子提了很多建議:
3次約會,如果覺得可以繼續相處,就要給彼此多一點時間磨合;
“兩個人能不能確定戀愛關係,三次約會就足夠了。”
如果真的相處不來,要明確拒絕不要拖着……
相較於很多父母對早戀嚴防死守,袁詠儀卻覺得與其明令禁止,不如讓孩子早早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袁詠儀採取的是一種尊重並積極引導的態度。
這是因爲在她眼裏,孩子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而青春期的情感萌發,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
畢竟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情況是:
這是一個物質條件富足,資訊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普遍早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青春期異性交往過密或青春期戀情。
如何教導孩子正確的認識什麼是愛,什麼是性,比一切無謂的控制來得更加有效。
作爲家長千萬不要輕易過早給正常的感情需要貼上“早戀”和“壞孩子”的標籤。
要以平等的姿態,認真傾聽和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探討自己和身邊的真實遭遇和感受,在暢談中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3、拓寬圈子,廣泛交友
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郊遊、文體比賽、義務勞動等集體活動,以轉移其注意力,發泄其充沛的精力。
讓他們知道兩性並沒有什麼神祕感,讓他們感受到兩性在一起是一種很自然的感覺。
4、恰當的性教育
比起早戀家長更加害怕的是涉及到性方面的問題,隨着孩子生理逐漸成熟,好奇心與日俱增,家長要適時的、柔和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早戀”,是沒有愛的能力,有人曾因“早戀”一生都無法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研究者 Scanlan 說, “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少年的戀愛關係是成年人親密關係的訓練場所,提供了一個學習如何管理強烈情緒,協商衝突,溝通需求和迴應伴侶的最佳時機”。
著名心理學家埃裏克 · 埃裏克森也認爲,青春期的戀愛對於青少年的自我理解和身份認同有着重要貢獻。
在青春期的戀愛過程中和喜歡的人之間發生的矛盾、理解、傷害、幸福,都能促進一個人對 “自己是誰” 的探索。
相反,被禁止戀愛、缺乏探索的孩子,會陷入 “自我身份混淆。
因爲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如何自我接納和認同,他們之後不僅很難建立和維護一段感情,更會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遭遇一系列挫折。
如果父母在正確完善的性教育基礎上,讓自由孩子探索親密關係,他就會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麼,如何和人相處。

孩子有這三個行爲是早戀的信號?好的父母,都會這樣對待早戀 第3張
標籤:早戀 父母 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