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母嬰教育 > 親子

爲何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奶奶親近心理學家的解釋有道理

親子6.15K

簡要回答

最近,閨蜜平向我傾訴了一個煩心事。作爲一對上班族夫妻,在結婚並迎來孩子後,把老公的媽媽接到了家中,幫忙照料孩子。當孩子滿一歲時,平決定斷奶。她重新開始上班,爲了培養婆婆與孩子的感情,孩子主要由婆婆照看,甚至晚上也和婆婆一起睡覺。

如今,孩子已經三歲了,但奇怪的是,婆婆照顧了孩子兩年,孩子與婆婆的感情並不親密,反而經常黏着平這個媽媽。
無論是在做飯、做家務還是看電視時,孩子只是在一旁玩耍,互相不打擾。但如果平在家,孩子總是鬧着要她陪伴,講故事、玩遊戲或外出玩耍,孩子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晚上也只願意與媽媽一起睡覺。
這種隔代親情中的情感矛盾,讓很多老人感到難過。他們覺得自己多年來對孩子的付出都白費了,孩子更珍惜偶爾在家的寶媽。
心理學家解釋說,這並不是孩子缺乏感恩之心,是依戀關係的影響讓孩子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研究,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一種緊密的情感聯繫,這就是依戀關係。雖然父親、祖父母等重要的照顧者都可以成爲孩子依戀的對象,但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更深。

爲何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奶奶親近心理學家的解釋有道理

婆婆帶孩子兩年,但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更深的原因
1.生物學因素:
嬰兒從出生起就與母親有着特殊的生物聯繫,如母乳餵養、面板接觸等,這些親密的互動可以促進母嬰之間的情感連接和依戀建立。這種早期的生物學依戀基礎可能會對孩子後續的依戀關係產生長期影響。
2.安全感和情感需求: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安全感和情感需求的依賴是自然而然的。母親在孩子生活中扮演着獨特的角色,她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和情感支援者,能夠給予孩子穩定的情感支援和安全感。孩子與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滿足了孩子對情感依託的需要。
3.經驗和親密度:
孩子與媽媽的親密關係是透過日常的互動和共同經歷建立起來的。母親與孩子共同度過的時間更多,共同經歷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這爲他們之間的依戀關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相比之下,婆婆和孩子之間的接觸時間相對較少,共同經歷的親密度也較低。
4.個體差異:
每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體差異,包括對不同照顧者的依戀偏好。有些孩子可能更容易與外人建立親密關係,而有些孩子可能更傾向於與父母特別是母親建立深厚的依戀。

爲何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奶奶親近心理學家的解釋有道理 第2張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與婆婆的親密度不如與媽媽,更多的選擇與媽媽在一起是符合他們依戀關係的需求和偏好的結果。這並不意味着婆婆的付出被浪費,而是說明孩子在情感上更傾向於與媽媽建立更親密的依戀關係。
對於婆婆和其他照顧者來說,理解這種情況並不容易,但他們可以透過與孩子建立更多的親密互動、提供關愛和支援來加強與孩子的關係。逐漸建立起婆婆與孩子之間的信任和親密度,也能爲孩子提供額外的情感支援和安全感。

爲何孩子越大越不喜歡跟奶奶親近心理學家的解釋有道理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