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遊戲數碼 > 互聯網

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互聯網9.68K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有個老外寫了一篇三國演義讀後感,其中一部分就是說關羽之死對他造成的打擊:直到最後一刻他還堅信這位最偉大的騎士會奪取劊子手的佩劍將渣權和呂蒙在內的吳國大將全部砍殺。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關羽的死亡究竟代表着什麼?

操作方法

要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知名度最高的三位,那一定是曹操、諸葛亮與關羽這三位了。毛宗崗稱這三位爲“《三國演義》的三絕”,曹操-奸絕,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如果再說這三位誰因《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受益最大,那就肯定非關羽莫屬了。

曹操與諸葛亮在有元話本小說與《三國演義》小說之前就有很高的地位,曹操的一生,對內消滅了北方多股羣雄割據勢力,對外降服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統一了中國大部,並實行屯田制,安撫流民,使得中國北方的經濟生產與社會秩序得到了恢復,也奠定了曹魏的立國基礎。所以,魏晉以降到元明之前對曹操的評價都很高,在五胡亂華時期建立漢趙政權的開國君主-劉淵就曾說過:“大丈夫當爲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就是說曹操是能夠跟劉邦相齊名的英雄。直到元代李瓚還認爲:“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而《三國演義》把曹操刻畫爲一位奸雄的形象,算是一種污化了,曹操可以說得上是最大的受害者了。

諸葛亮也是功績昭然,蜀漢自夷陵之戰被東吳打敗之後,荊州一失,便蹙於西蜀一隅。而蜀漢政權又是外來政權,在劉備入川時對當地人的利益觸犯很深,並未贏得當地人的人心歸附。諸葛亮被劉備囑以託孤之重時,外有強敵曹魏與孫吳,而內部荊州一派勢力的根基已失,益州一派勢力原就對蜀漢政權心懷不滿。所以當時情勢已危如累卵,正如諸葛亮在其《出師表》開頭寫的那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而諸葛亮卻能穩定危局,安撫當地民心、開發西南與漢中地區,讓西蜀足食足兵,並能頻頻向勢力強大的曹魏政權發起軍事進攻。憑這功績足以讓後人敬仰,杜甫也有詩言道:“諸葛大名垂宇宙”。所以,儘管《三國演義》一書對諸葛亮的智慧作了一些的神話,但是諸葛亮憑其功績還是擔得起其名聲傳播的

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先是關羽死了不想看了。

然後是劉備死了不想看了。

最後是諸葛亮死了不想看了。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看,看的倒背如流,到現在居然連三國後面十幾回講的什麼都不知道,連羊祜杜預這些名字都是玩遊戲才知道的,直到現在也沒有看下去的慾望。

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最殘忍的地方在於,再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到了烈士暮年,凋零的時候只能留給你匆匆的一幕,劉關張尚能留得半頁紙加個“後人有詩曰”,而有些戲份、但又當不成主角的二線的豪傑們戎馬半生,往往只能被一筆帶過,有些連溘然長逝的場景都沒有:

“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人報大將軍夏侯惇病危,丕即還鄴郡。時惇已卒,不爲掛孝,以厚禮殉葬”……

”此時大司馬曹仁、太尉賈詡已亡“……

“吾自平南迴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爲折一臂也”……

有時候真的挺恨羅貫中的,任你拔矢啖睛,料敵決勝,殺的阿瞞割須棄袍,讓東吳小兒不敢夜啼,不管你前面有多牛逼,上回合還在運籌帷幄,下回合沒來頭的就一個字,卒,一筆帶過,再無下文,不仔細看的讀者連他們死了都注意不到,怎一個殘忍了得,更別說那些三四流的人物了。這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老兵戎馬倥傯,到頭來就這樣默默地退出歷史舞臺,把明天讓給一下代年輕人,沒有醉臥沙場、馬革裹屍,不是織田信長那種“豈有長生不滅者”的豪邁,而是廉頗老矣的悽然一笑,近乎窩囊地死在病榻之上,宛如李鴻章辭世時的那句“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那種生命終究敵不過天命的無力感,看的真的是悲涼又落寞。

三國就是一部來去匆匆的舞臺羣像劇,它只會給你演出的時間,卻留不出謝幕的剎那。多年以後,我仍然能想起元讓、文遠、孟起、文和們的匆匆謝幕,以及隕大星丞相歸天的那個夜晚,一代人完成了他們的使命,屬於一代人的時代也就結束了,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徒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作爲默默地追隨着他們身影一百多回的讀者,後面的十幾回也就真的沒什麼好期待的了。

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第2張

老羅不把關羽寫死,三國演義這小說沒法編下去啊!

這裏給分析下關公死之前或將死之時,魏蜀吳三國的勢力範圍和強弱,

蜀漢馬超駐漢中,也就秦嶺山脈和大巴山之間的一片盆地,也就現在的陝西漢中安康那一帶,蜀漢北方的第一道防線,張飛在閬中,成都東北至大巴山南麓,算是蜀漢北方的第二道防線,有馬超和張飛秦嶺和大巴山可謂是牢不可破!蜀漢南邊也就諸葛七擒孟獲那地方屬於蠻荒之地,大概也就現在的雲南貴州那一帶,山高路險,諸葛北伐之前先平了南蠻,基本等於穩固了自己的大後方!東邊出了奉節和巫山基本接近宜昌,估計劉封的屬地也就在宜昌巫山奉節那一帶,(宜昌不確定屬於吳國還是蜀漢,但肯定離是兩國實際交界不遠)劉封基本屬於蜀漢在東邊的第二道防線,關羽的荊州基本等於選擇的荊州襄樊襄陽那一帶。此時期蜀漢有五虎上將,諸葛法正等!文武全是當時無敵手!吳國除了當家的孫權算個人物,周瑜魯肅死後,文臣武將根本沒有能匹敵蜀漢的人物!這一點從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之後,孫權上門攀親的原因,本人分析孫權上門攀親絕對是真心的!當然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聽着霸氣但霸氣的有點過了!結果就像老羅寫的那樣了!

曹魏,曹操年紀也大了,幾個兒子各自都在打小算盤,文臣武將都在煩惱站隊的問題,知道除了司馬懿之外沒人能對付諸葛,但這人用着又不放心,曹操也是一心煩惱,再加上關羽這時小宇宙爆發荊襄一戰打得曹操心驚肉跳,關羽要是再打過了南陽就離許昌不到二百里地,準備跑啊遷都,遷都都沒地方遷,關羽不死,諸葛再來個北伐過了秦嶺拿下西安,洛陽也就不遠了,遷都黃河以南都不安全,黃河以北不確定因素更多!

關羽老羅必須把他寫死!不寫死就要變成漢朝再來一次大一統中興!

但多少有點不符合邏輯,關羽要是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答應下孫權的和親,打曹操的時候留下關興守城構築提防長江防線,再跟諸葛來個南北夾擊,收拾完曹阿瞞再回頭收拾孫權那不是手到擒來嗎!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峯。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裏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峯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着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着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裏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着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宏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第3張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小說中歷史演義小說的典範之作,作爲歷史性的文學作品,透過虛構、嫁接等手段對歷史事件進行處理,以達到豐滿人物形象的效果,才能使故事具有文學性,這一點我們可以依據《三國志》在故事中找到大量的佐證。所以歷史上的關羽與《三國演義》中塑造的關羽是有區別的。

在我們這個把仁義視爲立身之命的中華大地上,有着非常多的關於仁義的傳奇故事,這些仁義故事,是我們民族的精神,也是我們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談到仁義的故事,我們一定會想到關羽關老爺。從古至今,關羽的地位已經超越了帝王,成爲神仙一樣的人物,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無不對關羽尊崇備至。在宋朝的時候關羽被徽宗封爲義勇武安王,到明代已經被封爲帝了,協天護國忠義帝,到了清朝的時候,名字長的一般人記不起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從這些封號上我們可以看出關羽的偉大,可是,是人都會有缺點,也都有不足,關羽也不例外。所以歷史上的關羽和被歷史不斷塑造了深入人心的關羽也是有區別的。

當然,《三國演義》自然也是要忠於歷史的大背景的,不能完全虛構。如演義之中出現的人物,絕大多數都是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又如三國的歷史進程,就算文中一直有着“擁劉反曹”的感情傾向,最終的結果還是魏晉取得天下。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經典的形象,如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周瑜的妒等等。這場羣英薈萃的角逐中,關公的義是較爲成功的形象之一。

爲什麼《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我就不想看了? 第4張
標籤:關羽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