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中醫理論:[30]六腑--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歷代醫家對三焦的形態和實質的認識不一,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爲三焦爲六腑之一,和其他臟腑一樣是具有綜合功能的器官,由於其與五臟無表裏配合關係,是分佈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故有“孤腑”之稱;另一種認爲三焦爲劃分內臟的區域部位,即膈以上爲上焦,膈至臍之間爲中焦,臍以下爲下焦。上述兩種認識又是相互聯繫的,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可以說三焦是在中國古代天地人三才思維模式的影響下,爲了說明機體整體功能活動,而把五臟六腑有關氣化功能加以聯繫和概括所建立的一種功能模型,是一種系統存在,上、中、下焦及其所屬臟腑即是三焦系統的子系統和構成要素。“觀三焦妙用,而後知臟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爲十二,合之則爲三焦。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三焦的經脈爲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互絡屬,構成表裏關係。三焦的主要功能爲通行元氣和執行水液。《內經》首先提出三焦的概念,將其作爲六腑之一,並論述了三焦的大體部位和功能。“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中醫理論:[30]六腑--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01)通行元氣元氣,又稱原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是人體最根本的氣,爲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說明三焦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道路。元氣透過三焦而佈散至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此外,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還關係到整個機體氣機的升降出入和氣化的進行,故又有三焦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之說。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者也。”

(02)執行水液所謂執行水液,即指三焦是機體水液輸布執行與排泄的通道。“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疏通之義;瀆,溝渠。決瀆,即疏通水道,也就是說三焦爲水液執行的道路,有通行水液的功能。人體水液的輸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腎等髒的協同作用來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爲通道,以三焦通行元氣爲動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執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則肺、脾、腎等髒輸布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也將難以實現,從而出現尿少、水腫等病變。“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由於執行水液的功能是在氣的作用下實現的,故中醫學又把三焦對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作用,稱爲“三焦氣化”。三焦通行元氣和執行水液的功能是密切聯繫的,這是因爲氣能行水,水能載氣的緣故。水液執行全賴氣的推動,而氣又依附於津液。所以,氣升降出入的通路,必然是津液輸布執行的通路;津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也必然是氣的通道。可見,三焦的通行元氣和執行水液功能,實際上是一個功能的兩個方面。

三焦的部位劃分及其功能特點

(01)三焦是一個整體,將其一分爲三,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各有其特定的部位和生理功能特點。

(02)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面部。上焦的生理功能是宣發衛氣、佈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營養滋潤全身。“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上焦如霧”,是指由於上焦心肺的宣發佈散作用,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均勻分佈,瀰漫充斥,無所不至的狀態,比喻上焦心、肺對氣血、津液的輸布作用。若邪犯上焦,可見胸悶、心煩、心悸、咳喘等症。治療上焦病,用藥量宜輕,藥性須質地輕清上浮,以使藥達病所而起到治療作用。

(03)中焦:指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主要包括脾與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谷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實際上包括脾胃的整個運化功能。“中焦如漚”,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谷和化生氣血的作用。由於中焦脾升胃降,爲氣機升降之樞紐,病理情況下多表現爲脾胃氣機升降之失常,而見脘腹脹滿、嘔吐、腹瀉等症。因此,治療中焦病證,用藥須着眼於調理脾胃的氣機升降,使脾升胃降,則水谷得化,氣血得生。“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所屬的臟腑從解剖部位上說,也應包括肝膽。從明清溫病學說以“三焦”作爲辨證綱領後,將外感熱病後期出現的一系列動風病證,歸入下焦的範圍,因此肝也歸入下焦。這主要是指肝的病變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常與腎的病變出現於熱病的晚期,並不指肝的解剖部位在下焦。

(04)下焦:指臍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瀆”,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點。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爲常見。後世溫病三焦辨證理論,將肝腎的病證也納入下焦,擴大了下焦的範圍。治療下焦的病證,一般用藥須質地沉重下行,才能達下焦病所而起到治療作用。

(05)另外,三焦還作爲溫病的辨證綱領,稱之爲辨證之三焦,它是溫病發生髮展過程中由淺及深的三個不同病理階段,是以部位三焦爲基礎發展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