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母嬰教育 > 親子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親子2.38W

簡要回答

最近又在教師資格證考試報名,估計報名的人不少,畢竟有了這個證,將來就有機會端上鐵飯碗。其實,我是非常建議父母們考一下這個證的,不是爲了將來當老師,而是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只要你能考取這個證,說明你就基本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所需的最基本心理學知識和生理知識,對於父母教育孩子有大大的幫助。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就來談一談教師資格證考試中經常涉及到的動機問題。
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都具有學習內驅力,自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那父母們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下四種常規的動機理論。
爲什麼說“四種常規的動機理論”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動機理論有很多,比如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理論、達爾文的本能理論、還有驅力理論、誘因理論等等,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過自己的動機理論,而本章我們將介紹四種最主流的動力理論。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一、行爲主義理論
行爲主義是由華生創立,後由斯金納發揚光大的,在上世紀一度成爲心理學界的主流。
華生相信很多人熟悉,就是那個說“請給我十幾個健康而沒有缺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裏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訓練他成爲任何一種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他訓練成爲一個醫生,或律師,或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他成爲一個乞丐或小偷。”
在行爲主義看來,學習是個體經歷獎勵和懲罰的結果,因此可以透過控制外部環境來使得人們向尋求獎勵、逃避懲罰的方向發展。
簡單地說,在行爲主義看來,學習就是適應環境的結果。適應環境的行爲會得到環境的獎勵,而不適應環境的行爲則會得到環境的懲罰,因此人們就表現爲喜歡某種行爲,逃避某種行爲。
其實現在父母使用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行爲主義的教育方法,比如說對孩子錯誤的行爲進行批評懲罰,對孩子好的行爲進行肯定表揚,這其實都屬於行爲主義的教育方法。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第2張

二、認知理論
認知理論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學的基礎上的,也被稱爲“場的理論”,典型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亞傑、美國的布魯納與奧蘇伯爾。
認知理論認爲,個體是透過認知來解釋行爲的產生和變化的。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並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解讀客觀世界,構建自己認知體系。
該理論中的一個經典概念就是“認知失調”。當人們的感受和自己的原有認知不統一時,人就會處於一種失衡狀態,爲了重新恢復到平衡狀態,人們就會修改自己原有的認知,從而讓認知和感受相統一。
比如說,我們原本認爲有四條腿的是狗,但是我們見到貓以後,我們就發現它跟我們原有認知中的狗無法匹配,於是我們就對狗的概念進行修改,添加其它的細節,從而與貓進行區分。當然我們也就新的貓和狗的概念。
行爲主義與認知主義的不同就在於,行爲主義認爲人的行爲遵循的是“刺激—反應”模式,而認知理論則認爲刺激和反應之間還存在着一個變量,就是個體的生理、心理,應該是“刺激—個體變量——反應”,因此決定人們做出何種行爲的不是刺激,而是人們的認知。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第3張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則把行爲主義和認知理論的理念結合起來,認爲動機既來自個體的內部,也來自外部外部。這種將內在思想和對環境的感知整合起來的方法被稱爲期望-價值理論。
期望-價值理論認爲,當人們認爲可以獲得成功,而且所達到的目標對他們來說是有意義的,他們就會受到激勵而努力工作。
簡單的說,期望-價值理論就是在算一筆經濟賬,當人們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收益越高時,人們的動機也就會越強。相反,收益小,失敗的可能性還大時,人們的動機就會小。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第4張

四、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是當代比較流行的一個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卡爾羅傑斯共同創建。
馬斯洛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他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應該是廣爲流傳。而卡爾羅傑斯,如果不看心理學書籍,可能對他認識的人不多,但是他有兩個徒弟很有名,相信很多父母都閱讀過他徒弟的著作,一個是托馬斯戈登的《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一個是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強烈建議父母們都閱讀下這兩本書。
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認爲動機的產生不僅僅是由外在獎勵和對自身能力和績效的感知,而是由人的內心產生的,是人們希望成功、追求卓越的結果。
簡單的說,人本主義認爲人們學習是爲了追求自我實現的結果,而不是外部環境影響的結果。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第5張

總結評價
行爲主義關注的是環境影響,認爲人的動機來自於外在環境;認知理論關注的是人的認知過程,認爲人的認知決定了人的行爲;社會學習理論則是行爲主義和認知理論的結合;而人本主義則關注的是人的內在需求,認爲人的各種行爲是追求卓越的表現。
在這幾個理論中,我研究最多的是行爲主義和人本主義,並且根據這兩個理論分別創作了《用反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肯定式教養》這兩個專欄。
這兩個理論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一個認爲人是外在環境決定結果,而一個認爲人是內在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結果。
相對來說,我更信奉行爲主義。
不是說人本主義不正確,而是人本主義應該是比行爲主義低一級,因爲只有在適應環境的前提下,自我實現纔是有意義的。
我們不可能完全拋開環境,追求與環境無關的自我實現的,因爲我們生命的首要目的是保證自我生存,只有在生存的前提下,自我實現纔是有意義的,而要保證生存,就必須要適應環境。
因此在我看來,在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中,行爲主義是哥,其他的理論都是弟弟。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看華生說那句話,他可以根據需求培養出特定的專家。以前我不信,相信很多人也嘲笑他,但是從理論上來說,他確實可以做到。就比如說培養一個小偷,很難嗎?創造一個小偷的環境,周圍人人都是小偷,以偷東西爲榮,那孩子長大了就大概率會成爲小偷。
所以行爲主義從理論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我們是不可能完全控制環境的,因此人的內在心理就不能忽視。但無論人的內在心理如何變動,哪怕差別再大,歸根結底也是環境影響的結果。

心理學中主流的4個動力理論,看完你就知道如何激發孩子學習動力 第6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