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智慧生活 > 生活常識

糖果效應是什麼?

糖果效應是指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告訴我們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別指望自控力會隨着年齡的增大而自動增強,需要有意識的去鍛鍊

糖果效應是什麼?

糖果效應來自於一場心理學實驗的偶然發現。

19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

糖果效應是什麼? 第2張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爲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爲難熬。有的孩子爲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糖果效應是什麼? 第3張

這個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研究爲什麼有人可以“延遲滿足”而有人卻只能投降的心理過程。然而,米歇爾在偶然與同樣參加上述實驗的三個女兒談到她們幼兒園夥伴們的近況時,他發現這些少年的學習成績與他們小時候“延遲滿足”的能力存在某種聯繫。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逐一聯繫現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參加者,給他們的父母、老師發去調查問卷,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同學的關係等方面提問。

糖果效應是什麼? 第4張

米歇爾在分析問卷的結果時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爲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綜合SAT(學習能力傾向測驗)中成績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在繼續追蹤 到他們35歲以後,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標籤:糖果 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