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智慧生活 > 生活常識

毛細血管的認識

毛細血管

操作方法

(01)毛細血管(capillary)是管徑最細,平均約爲6~9μm,分佈最廣的血管。它是連接微動脈和微靜脈的血管。它們分支並互相吻合成網。管壁薄,通透性強。其功能是利於血液與組織之間進行物質交換。各器官和組織內毛細血管網的疏密程度差別很大,代謝旺盛的組織和器官如骨骼肌、心肌、肺、腎和許多腺體,毛細血管管網很密;代謝較弱的組織如骨、肌腱和韌帶等,毛細血管網則較稀疏。毛細血管數量很多,除軟骨、角膜、毛髮上皮和牙釉質外,遍佈全身。毛細血管內血液流速慢,彈性小,通透性大。這些特點有利於血液與組織之間充分進行物質交換。荷蘭顯微鏡學家列文·虎克透過大量細微的觀察,解釋並完善了M.馬爾皮基提出的關於毛細血管系統的知識,證明了動脈與靜脈是和毛細血管直接相連的。

(02)分佈特點編輯毛細血管是體內分佈最廣、管壁最薄、口徑最小的血管,僅能容納1個紅細胞透過。其管壁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構成,在內皮外面有一薄層結締組織。另外還常可見到一種扁而有突起的細胞貼在毛細血管的管壁外面,稱爲周細胞。這種細胞的性質還不清楚。有人推測周細胞具有收縮作用,可控制毛細血管管徑,但尚未證實。有實驗表明,內皮細胞受某些化學物質或機械性刺激時,它本身就可收縮而改變管徑的大小。毛細血管的內徑平均約爲8μm,長0.2-4mm,它們互相聯繫成網狀,除軟骨、角膜、毛髮上皮和牙釉質外,佈滿全身,毛細血管總橫斷面積大於主動脈數百倍。平時僅有小部分毛細血管輪流開放。由於毛細血管壁薄,和有較高通透性,使血液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能透過管壁進入組織,組織中的二氧化碳和代謝產物也能透過管壁進入血液,從而完成血液與組織間的氣體交換和物質交換。據電鏡觀察,腎等器官內的毛細血管內皮有許多小孔,更有利於物質的通透。[1]

(03)結構編輯一般毛細血管管徑一般爲6~9μm,血竇較大,直徑可達40μm。毛細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和基膜組成。細的毛細血管橫切面由一個內皮細胞圍成,較粗的毛細血管由2~3個內皮細胞圍成。內皮細胞基膜外有少許結締組織。在內皮細胞與基膜之間散在有一種扁而有突起的細胞,細胞突起緊貼在內皮細胞基底面,稱爲周細胞(pericyte)。周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有人認爲它們主要起機械性支援作用;也有人認爲它們是未分化的細胞,在血管生長或再生時可分化爲平滑肌纖維和成纖維細胞。[1]

(04)分類編輯光鏡下觀察,各種組織和器官中的毛細血管結構相似,但在電鏡下,根據內皮細胞等的結構特點,可以將毛細血管分爲三型。連續毛細血管連續毛細血管(continuous capillary)的特點爲內皮細胞相互連續,細胞間有緊密連接等連接結構,基膜完整,細胞質中有許多吞飲小泡。連續毛細血管分佈於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處。肺和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甚薄,含吞飲小泡較少。有孔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fenestrated capillary)的特點是,內皮細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許多貫穿細胞的孔,孔的直徑一般爲60~80nm。許多器官的毛細血管的孔有隔膜封閉,隔膜厚4~6nm,較一般的細胞膜薄。內皮細胞基底面有連續的基板。此型血管主要存在於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和腎血管球等處。腎血管球的內皮細胞的孔沒有隔膜。血竇(sinusoid)或稱竇狀毛細血管(sinusoid capillary),管腔較大,形狀不規則,主要分佈於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中。血竇內皮細胞之間常有較大的間隙,故又稱不連續毛細血管(discontinuous capillary)。不同器官內的血竇結構常有較大差別,某些內分泌腺的血竇,內皮細胞有孔,有連續的基板;有些器官如肝的血竇,內皮細胞有孔,細胞間隙較寬,基板不連續或不存在。脾血竇又不同於一般血竇,其內皮細胞呈桿狀,細胞間的間隙也較大。[2]分類連續毛細血管有孔毛細血管血竇內皮細胞連續,有緊密連接吞飲小泡多有孔,孔上可有膜覆蓋也可沒有內皮細胞有窗孔,且細胞間間隙大基膜連續而完整連續不連續或根本缺如分佈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處胃腸粘膜、某些內分泌腺和腎血管球等處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中功能選擇性通透通透性較大通透性最大結構功能編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是新舊物質交換的場所,也稱爲微循環,其功能奇特,能把靜脈血液中帶來的二氧化碳和代謝廢物等排泄出去,比如肺部的毛細血管就能在人的呼吸運動中將二氧化碳排出,也能在呼吸中將氧氣吸入,再將這些新鮮氧氣輸入動脈、變成鮮紅的動脈血液,流到全身各處,供給組織需要;肝臟部位的毛細血管還能將肝臟製造的蛋白運送給其他需要的組織;腎臟部位的毛細血管能將人體代謝產生的尿酸、尿素等廢物濾出來,隨尿排出去;人的腦是需要大量氧氣供給的,流入腦組織的動脈攜帶大量氧氣,也要透過這裏的毛細血管交給腦組織。毛細血管成爲密佈的網絡,分佈在我們身體的每個角落。據研究,全身的毛細血管如果單根排列,它的總長度可達到15萬公里,可繞地球赤道4圈,但是平時大約只有1/3開放,就能應對身體的需求,可見其潛力極大。全身的血液在血管裏邊流動,24小時的總里程爲26.4萬公里,比長江、黃河相加的總長度多20倍。血管系統由動脈和靜脈組成,它們的直徑分別從3毫米至10微米。最初毛細血管網蝕刻在一塊橫截面爲15釐米的硅片上,然後在形成的結構中引入生物分解聚合物,此後會形成光滑如鏡的結構複製件,隨後將它們疊加在一起,在它們之間放入一層多微孔膜片,就製成了人造血管系統。在毛細血管網中從膜片一面注入內皮細胞(血管壁由內皮細胞組成),從另一面注入肝臟組織細胞(腎臟也是如此),內皮細胞會覆蓋血管內表面。去除生物分解物質之後即可獲得普通血管:血管壁由內皮細胞組成並保持有最初的結構。新方法能確保肝臟或腎臟獲得足夠數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在爲期2周的實驗過程中,給實驗鼠植入這樣的單層結構的肝臟和腎臟組織,手術後組織成活率達到95%。將血液運送到全身的血管,最粗的就是大動脈,直徑有2-3釐米。由大動脈、動脈、小動脈到毛細血管,越往末梢血管越細,毛細血管前的小動脈,直徑只有50微米。動脈的內壁分爲內膜、中膜、外膜等三層,大動脈等較粗的動脈,還富含彈性纖維,具有可以承受血壓的彈性構造。毛細血管小動脈與毛細血管相連。人類的頭髮直徑約爲80微米,毛細血管僅有其十分之一,約8微米。而內壁也相當薄,約1微米,由內皮細胞所構成。全身毛細血管內壁的表面積,合計約6000平方米,相當廣闊。毛細血管的管徑幾乎和紅細胞的大小相當,但由於紅細胞非常柔軟,容易改變形狀,因此仍然可以透過。物質交換編輯毛細血管是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部位。人體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很大,體重60kg的人,毛細血管的總面積可達6000平方米。毛細血管管壁很薄,並與周圍的細胞相距很近,這些特點是進行物質交換的有利條件。物質透過毛細血管壁的能力稱毛細血管通透性(capillarypermeability)。毛細血管結構與通透性關係的研究表明,內皮細胞的孔能透過液體和大分子物質,吞飲小泡能輸送液體,細胞間隙則因間隙寬度和細胞連接緊密程度的差別,其通透性有所不同。基板能透過較小的分子,但能阻擋一些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另外一些物質,如O2、CO2和脂溶性物質等,可直接透過內皮細胞的胞膜和胞質。循環編輯毛細血管人體是一個複雜而又奇妙的機體,人體的五臟六腑各種器官都是“血肉相聯”。任何一個器官,任何一個部位都遍佈着許許多多的微細血管,這些微血管最細的僅2微米,最粗的也不過100微米,它們均小於人體頭髮絲二十分之一,它的血管壁均很薄,大約是一張紙的百分之一厚度,這些微細血管因形態結構功能作用的不同而分別被稱爲細動脈毛細血管,細靜脈。把這種細動脈細靜脈之間毛細血管連接起來,其總長度可繞地球直徑的一週半,有九萬公里,這樣血液從心臟輸出後要經過漫長的路途才能達到組織細胞。物理循環同樣一個道理,僅靠心臟的收縮能力是不可能將心臟的血液輸送到組織細胞中,因爲心臟的收縮力太小。那麼血液要從心臟輸出送到組織細胞中,是靠什麼力量才能輸送到那麼遙遠的場所呢?那就是靠微血管自身的自律性活動才能將血液灌注進細胞。同時爲血管的自律運動與心跳並不同步,它有自己的規律,這樣爲血管起到了第二次調節供血的作用,變成了“第二心臟”。實際上它的功能遠遠超過了“第二心臟”。因爲微循環直接參與組織細胞和新陳代謝物質交換的細動脈和細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它直接給細胞供血、供氧、供給能量及有關營養物質,同時還將帶走對人體有害的代謝產物。毛細血管例如:肌酸、乳酸、二氧化碳等帶出,這樣微循環就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場所,使人體的內環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證,人體的任何器官,任何部爲其中包括心臟在內都必須要有一個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環,否則就會出現相應器官的病變。當心肌尋求障礙時,人體可以出現心慌、胸悶、早博、心律不穩、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等;當腦循環發生障礙可出現神經衰弱、失眠健忘、頭痛頭暈、甚至面癱、中風、癡呆等;當肝微循環障礙時會出現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當腎循環發生障礙時會出現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腫等症狀;當面板微循環發生障礙時會出現淤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體上有蟻走感,全身不適等異常感覺;全身微循環出現衰退時也就是人體衰老的開始。人們說微循環通不中風,微循環好心肌梗塞少,微循環流暢健康長壽。微循環改善衡量人體微循環的唯一方法是用特殊的微循環顯微鏡(微循環顯微儀)來進行甲襞和眼環結膜微循環檢查,只是一種微觀世界的檢查方法,磁共振,X光,B超等都不能發現,因此臨牀微循環比宏觀檢查具有較早發現較早診斷的作用。改善微循環障礙有很多的治療方法,例如擴張血管藥物,活血化淤藥物,鍼灸,氣功,體療理療等。病理意義編輯毛細血管1.毛細血管壁病變:如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感染性紫癱(寒、流腦、流行性出血熱等等)、丟瑩中毒性紫癜(令曲如砷中毒、蜂毒等動物毒)、過敏性紫癜壞血病等;2.血小板數量或質量異常: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無力症、血管性血友病等;3.慢性腎炎尿毒症,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惡病質等;4.老年性紫癜婦女月經期,服用大量抗血小板藥物亦可呈陽性。擴張性疾病編輯毛細血管擴張指面板或粘膜表面的這些血管呈絲狀、星狀或蛛網狀改變。爲鮮紅色,玻璃片壓迫後不退色,單發或多發,緩慢發展,或發生後無明顯增大,可限於某部位,也可範圍較廣泛,既可以是局部的改變,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現形式。大多不能自行消退,良性經過,影響美容。毛細血管擴張,可以原發,如血管痣,遺傳性良性毛細血管擴張等。也可以繼發於即硬皮病、酒渣鼻等疾病。毛細血管先天性畸形即先天性毛細血管壁薄弱,以致不能收縮。本病多自出生時或生後不久發生於面部、頸部和枕後、頭皮部。可單側,散發,亦可雙側,多發。最初面板或粘膜上有一個大小不一,淡紅色或暗紅,或紫紅色皮損,自針尖大小至一個肢體或半側軀幹,哭鬧後顏色加深,界限清楚,形狀各異,不高出面板,局部則較高,壓迫後部分或全部退色,表面光滑。隨年齡增長,如兒童或青壯年有可能在其上有症狀或結節狀損害,多數發生在小腿和足部,可表現爲疼痛性紫藍色結節和斑塊,尚可破潰。病理真皮上中部毛細血管擴張 隨年齡增長,毛細血管擴張可增多,並延及真皮深層和皮下 .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多發生在正常兒童,孕婦及有肝病患者。病因不明,可能與雌激素有關。皮損形態似蜘蛛,肉眼可見放射狀毛細血管擴張,似蜘蛛足。稍隆起,壓後可見動脈性搏動。大小不等,大至直徑 1~1.5cm。好發於面部、頸部、手部,亦可發生於軀幹上部。多數患者爲單發,常常在一側,如多發者,有必要除外肝病。如發生在鼻粘膜、脣部的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難與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鑑別, 如發生在兒童,多數持續存在,難以自然消退。如發生在孕婦,有望分娩後6個月左右消失,如再妊娠有在原處復發的可能。本病持續不退者亦屢見不鮮。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屬常染色體顯性傳病,以面板、粘膜及內臟的毛細血管和微靜脈擴張伴出血爲特點。發病原因尚不明。其基本病理改變爲先天性毛細血管舒縮缺陷,表現血管壁薄,有的毛自血管、小動脈及小靜脈的壁僅由一層內皮細胞組成,周圍也僅由一層無肌肉、無彈性的結締組織包圍,血管不能收縮,以至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發生血管瘤樣擴大,可出現動靜脈瘻。某些患者有血凝固異常,毛細血管周圍組織的纖維蛋白原致活劑成分增加,使纖溶活性提高而發生出血。多從兒童期發病,隨年齡增長髮病亦逐漸增多。典型面板損害爲:點狀鮮紅或紫紅色斑疹斑丘疹。一般直徑 <4~5mm,也可表現爲線狀或蜘蛛狀毛細血管擴張,界限清楚,壓迫後變白,鬆開很快可復原。此皮損多持續存在而不能自行消退。典型有診斷意義的面板損害爲手背成簇、細小的毛細血管擴張及紫紅或鮮紅色小點。皮好發於面部、耳部、軀幹上部、甲牀、脣、舌、騰、鼻粘膜。亦可累及內臟器官如消化道、肝、脾臟、肺、腦膜及大腦部位。鼻出血最突出,尤其在幼兒期,反覆鼻阻可導致嚴重貧血。出血程度不一,其病變在鼻有輕微小約 1~4mm 略突出、鮮紅色的點狀或線條狀毛細血管擴張,實際上是連接微小和微小靜脈之間的小瘻管,破裂後發生局部出血,其次爲脣緣、軟齶、頰粘膜、舌根、舌緣、舌底面等均有圓點狀毛細血管擴張,亦可發、狀出血。如累及內臟,可咳血、吐血、尿血和便血,蜘蛛膜下腔出血。如肺部1出現呼吸困難、紫緒、紅細胞增多、樣狀指等症狀。病理 在面板毛細血管擴張區,可見壁薄的擴張的大而不規則的血管。實驗室檢查貧血,可因反覆出血而加重,凝血試驗均正常。有肺動靜脈瘻,末梢血象顯示紅細胞增多,凝血時間、血小板均正常,凝血因子 V 可輕度減少。兒童期反覆鼻出血,逐漸發展爲面板句粘膜上的毛細血管擴張,以至內臟出血,實驗:又無特殊異常,有明顯的家族史,一般不難診斷。詞條圖冊

毛細血管的認識
毛細血管的認識 第2張
毛細血管的認識 第3張
毛細血管的認識 第4張
標籤: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