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知百科網

位置:首頁 > 健康運動 > 體育

太極拳運氣方法

體育2.82W

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氣法對練好拳至關重要,太極拳運動特點之一,就是煉氣、養氣。俗話講“外練筋骨皮,內煉一口氣”,凡是’練太極拳,無論是練套路,還是練推手,其呼吸始終要求感覺要自然通順。一套拳打下來應當是頭腦清晰,身體舒適,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在如何使氣法適應拳架、推手的運作上,太極拳前輩們做過許多精闢的論述。但他們的拳論大都言簡意賅,概念抽象,一般不易理解,特別是對初學太極拳者更有一定難處。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此古拳論歷來被後
人所推崇,成爲後世練太極拳者煉氣、養氣之要旨。下面我想就個人練拳教拳體會談一點自己的感悟。

太極拳運氣方法

操作方法

(01)​一、如何認識太極拳的 “氣”

太極拳運氣方法 第2張

(02)氣在人體裏看不見,摸不到,但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氣在人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執行。用中醫的理論講,氣是促進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動力。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爲陽;血爲陰,氣爲血執行的動力,血爲氣的物質基礎,故中醫學稱之爲“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於血,血病可累及氣”。氣血執行主要是沿着經絡執行的,氣血的執行與內臟的關係也十分密切,臟腑發生病變可以直接影響氣血的執行,而氣血執行失常也可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病變。因此運動對氣血執行的調理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動作輕柔舒展,呼吸深長均勻的太極拳,正是現代人願意接受的一項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項目。

(03)在先人的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腹內鬆淨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有人寫文章說,內家拳法注重“氣”的鍛鍊,實際上是掉進了“氣”的誤區。我認爲這可能是他的一種誤解,如果你把內家拳家所論之“氣”當成呼吸氧氣和人體固有的力氣,其概念與內家拳家所論之氣自然不同了。其實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方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太極拳練習者透過足夠時間的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也會使太極拳內氣自然充盛,同時在練拳時把這種意氣糅人拳勢動作之內,即可產生防病、禦敵及技擊防身的生理效應。

(04)二、太極拳之運氣法

(05)談到太極拳的運氣,必先論及太極拳的呼吸。練太極拳初級階段的呼吸,純任自然,以順遂爲準,不必強求與動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是鼻吸鼻呼。但練到一定程度,就要進一步研究對氣的呼吸如何運用了。十三勢行心解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就是說呼吸、與動作要努力做到合拍,該呼就呼,該吸就吸。一般在走架中,蓄勁時吸,發勁時呼;提升時吸,沉降時呼;開時吸,合時呼,拳式運轉時可以調氣加短促呼吸。總之,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動作變化複雜,有時呼吸又很難與動作合拍,這時運氣的功夫就顯得非常重要。

(06)1.“鬆”是前提

(07)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氣”暢行無阻,首先一條是要做到身體的放鬆。拳論曰:“筋骨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這裏強調了練太極拳要求身體從上到下、從裏到外一定要放鬆。不能鬆就不能柔,不能柔就不能靈活;不能鬆,勁就會僵,氣就會滯,氣勁僵滯就不能做到一氣貫通,勁力完整,變化靈活。不能做到放鬆,推手時就容易產生僵勁、頂勁;不能做到放鬆,聽勁就不靈;不知變化易被人所制。所以歷來太極拳家把放鬆作爲練好拳的第一要求。過去拳家練拳都儘量選擇一個幽靜沒有干擾的場地,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環境;上場打拳先要洗心滌慮,平心靜氣,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的心態。陳照奎先生曾經說過:“太極拳全過程都要鬆下來,要沉下來,要百分之百地放鬆。同時,周身節節都要鬆下來,要鬆到手指肚。”有了鬆有了靜,頭腦清晰,心平氣和,興趣盎然,在這種狀態下打拳,自然是行雲流水,動作流暢,神采自現了。

(08)“節節貫串”就是強調動作由形整而勁整,把人體的四肢和軀幹視爲三節,三節之中各節又可分爲三節,節節再分。運動時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順節序而動就能達到“整”字訣的要求。如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虛靈就會自在其中了。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外面的動作,要由內勁(內氣)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動,以氣運身,內氣鼓盪,外形飽滿,身體上下兩個關節都要在意識韻指揮下,一節節鬆開運轉,如同一串珠子在抖動、在旋動。初學太極拳者,從外形上往往動作不協調,顧了手顧不了腳,顧了上顧不了下,動作不到位,勢子不連貫,氣力不足,這些都是不能一氣貫通的具體表現。待練到一定時日,慢慢掌握了太極拳的運勁、運氣規律,就會氣勁順遂,動作也就連貫了。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但這串珠子是用一根線串着的,線不能斷,線斷了珠子就會散落。這根線就是內氣。

(09)體裏看不見,摸不到,但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氣在人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執行。用中醫的理論講,氣是促進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動力。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爲陽;血爲陰,氣爲血執行的動力,血爲氣的物質基礎,故中醫學稱之爲“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於血,血病可累及氣”。氣血執行主要是沿着經絡執行的,氣血的執行與內臟的關係也十分密切,臟腑發生病變可以直接影響氣血的執行,而氣血執行失常也可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病變。因此運動對氣血執行的調理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動作輕柔舒展,呼吸深長均勻的太極拳,正是現代人願意接受的一項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項目。

(10)在先人的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着,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腹內鬆淨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有人寫文章說,內家拳法注重“氣”的鍛鍊,實際上是掉進了“氣”的誤區。我認爲這可能是他的一種誤解,如果你把內家拳家所論之“氣”當成呼吸氧氣和人體固有的力氣,其概念與內家拳家所論之氣自然不同了。其實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方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太極拳練習者透過足夠時間的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也會使太極拳內氣自然充盛,同時在練拳時把這種意氣糅人拳勢動作之內,即可產生防病、禦敵及技擊防身的生理效應。

(11)2.“意”是主導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拙力,對初學者雖然有一定困難,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練拳時可以從“假想”人手,練習意氣的感知。比如我們以陳氏太極拳斜行拗步第五動爲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時,你可以假設前方有一個人,你用右手掌推他,前推之勁的大小你自己可以掌握,前推之時要意注丹田,並使真氣徐徐貫入丹田,此時小腹部隆起,命門同時向後膨脹,並且帶脈一圈也要隨之向四周膨脹,這時你可以假想丹田之氣沉到海底,然後順尾椎上升到脊背,再後從脊背到大椎到肩到肘到掌,最後從內勞宮穴透出氣來。這種假想初學時很渺茫,但練習時間長了,就能運用自如了。關於意念“假想”,其實在武術其他門派中也有同樣類似的練法,如大成拳的七步**中的站樁和試力兩部**,就非常強調意念調控與精神假借的訓練。如其樁法中講意念的“頭如線吊”、“雙手抱球”、“手按水中漂木”等等。這些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爲幫助初學者以抽象思維方式來正確地掌握姿勢,體會力量,抑制雜念,放鬆人靜。太極拳的運氣和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煉氣是意念專注於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爲令,氣爲旗,神爲主帥,身爲驅使”。氣爲形體的動力,氣行之內,體形之於外,表裏一致,是爲完整。每二動,唯手先着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行拳時要求氣貫四梢,勿使有斷續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爲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鬆,要用意引導氣之執行,內氣鼓盪,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於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煉過程以意爲主導,以丹田爲核心。楊澄浦公雲:“氣能人丹田,丹田爲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麼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味,總覺得淡了許多。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彆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於腰勁(丹田功夫)求之。陳發科公曰:“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陳照奎先生講;“丹田內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煉,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纔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這根線牽動着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着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腰部發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氣由海底抄尾閭經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爲核心,上肢之勁出於脊背,由肩而肘到手。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涌泉穴,然後透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三、“氣”之執行太極拳在內講氣,在外講勁,氣是勁的動力,勁是氣的外在表現,“拳法之妙在於運勁”,實際上就是運氣,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互爲裏表。初學太極拳者在走架推手時,是很難把氣勁融成一體和隨意隨氣而發勁的。他們行拳走架往往是手是手勁,腳是腳勁,很多動作是“單擺浮擱”,顧此失彼,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不能做到每動手到位、腳到位、身到位、眼神到位,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形成太極整體勁。前面已經談到太極拳的氣勁是按節循序而行的,氣行之源在腰部(丹田),發勁前身體先要放鬆,氣沉丹田,然後吸氣提肛收腹,丹田之氣從海底抄尾閭上翻人命門爲蓄勁。發勁時呼氣,命門之氣’前翻人丹田(形成一小週天),拳論所謂“內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捲簾”。此行氣之法,初時渺茫,時間久之亦能掌握。功夫到一定程度,腰部(丹田)之氣始終是飽滿的。呼吸運氣,體現在內就是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也就是腰部的螺旋鼓盪。做到了這些,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時,才能隨意收發自如,從而發揮勁力之威。陳鑫曰:“出腎人腎是真訣。”丹田是氣之源、勁之發動機,出勁人勁’都離不開腰部(丹田)的樞紐作用。以陳氏太極拳老架掩手肱捶一式第五動之發勁過程爲例分析,我們對其運勁規律或有所悟。這一動是左弓步打·右拳,而其發勁並不是只簡單地打出右拳而已,發勁時其下是右腳蹬地,其上是頭部百會穴領勁不丟,同時右膝里扣,腰左轉,左肘後襯,丹田內轉,從而用腰的螺旋勁抖出右臂拳。此動左腳爲支撐點,右腳爲施力點,腰(丹田)爲樞紐,丹田內勁出脊背,透過肩臂達於右拳。這種協調周身力量而用於一點的運勁方法,必須是以全身放鬆爲前提,以意念爲主導,節節放鬆,一氣貫通方可達到。這種以點帶面整體作戰的運氣運勁方法,在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太極拳是形體運動,更是意氣運動,從傳統的角度講,太極拳更注重身心、意氣的修煉,孟子日: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太極拳修煉的正是這種“正氣”,有了這種正氣,修煉者的精神生活就有了一種質的昇華,我想這恐 怕也是現代千千萬萬人追求探索太極拳奧祕的一個重要內涵吧。1、無極式: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一氣貫通。兩足站立與肩同寬,腳跟微向外撇,略成內八字形。身體端正,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要成一條直線,兩眼平視前方,頭頂要虛虛領起。要含胸拔背,小腹部要微向裏收,叫做斂腹。尾閭要收起使會陰穴緊閉,命門穴要飽滿,從涌泉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全身要放鬆,摒除雜念,意守丹田。站立時,應使腳掌腳趾貼地,腳趾無離地或抓地感覺,這樣全腳受力均衡,氣機也就自然地隨之發動。2.純陰式:兩手並舉,升氣開脈,收胯曳肘,意達命門。迎身平肩,虛領頂勁,旋落丹田,歸於涌泉。由無極式站樁進入純陰式,身稍前傾,重心落於涌泉,勁起於足跟,帶動兩臂向前並舉,小臂不能有力,意識注於肘部的陰面上(屈肘)舉至肩平。然後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識送至指尖。然後再收胯曳肘,身體前迎,意識由神闕透向命門,循督脈上行至肩,經肘腕合向丹田,停留片刻,然後由兩腿側落歸涌泉穴。3.純陽式:兩手並舉,升氣開脈,沉肘收胯,上下相隨。氣貼脊背,神領百會,起沉開合,細細推求。承前式至坐腕舒指,將意識送至指尖,收胯,墜肘,將兩手曳回至胸前劃圓弧向前插出,插出時手背相對,至前方弧形向下抽回。再由懷中升起至胸前,向左右分開,兩肘下沉,手掌立起,掌心向外。此時氣由督脈下落至足底,然後再由足跟向上,氣沿督脈上行至肩、肘,經雙手向前按出。此時要拔背頂勁,氣貼背脊,使督脈氣機飽滿,少停片刻,然後再向兩側落歸涌泉穴。4. 推雲捧沙式:兩手前起半陰陽,翻腕即成推雲式。開胸蹲腿捧河沙,徐徐立正至玉堂。起半陰半陽掌,由大拇指領先,舉至齊鼻尖高度,翻腕自懷裏向外推出成推雲式;然後開胸使兩手分開,抱圈下蹲作捧河沙狀,虛領頂勁,緩緩起立,兩手棒至齊玉堂穴高度,再翻腕成推雲式,如此重複數遍。緩緩上升時關鍵在虛領頂勁,這樣不但能感到整個身軀有一股力量輕輕地往上提,而且是導引任脈和衝脈氣機上升的訣法。5.大鵬展翅式:起勢承前式,揮圓落腰間,兩掌如飛瀑,展翅成大鵬。起半陰半陽掌至胸前,揮圓向雙耳邊下落,同時蹲腿,雙掌朝身後下插,如飛瀑入池之勢,身要正直,不可前俯,意入地後,雙足向上緩緩立起,雙手向兩側展開,成大鵬展翅式,合至胸前復原,動作要身、手、腿、意、氣協調,忌參差。本式主要發動少陽脈的氣機和帶脈的氣機,少陽脈主要練膽髒,帶脈總束諸脈,能調節正經的氣血。6.雲手式:兩手揮圓,連環糾行,一上一下,陰陽互用。轉身蕩臂,勁在腰間,圈小極圓,合歸丹田。身體右轉,左臂亦隨之轉動,手心朝裏,自左向右劃圈上移至額前,右手掌心向下,隨腰自右向左轉去,至左前側時,左掌心向外翻轉,掌心向前往下落去,同時右掌掌心向裏,由下向上劃圈移至額前,再向右轉腰,至右前側(此時左手掌心向下),右掌心向外翻轉,向前往下落去,如此重複三、四次後,將圈以丹田爲中心逐漸收小,爲下一式的動作,作爲準備。雲手式的動作,充分表現出腰脊合一的運動特點,把腰練成球形車軸的作用。拳論說:“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指的是兩腎,古人認爲腎是體內陽氣的源頭,是先天之本,腎壯則精足、充氣、身強。7.合太極:太極分陰陽,神龍變無方,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尋常,至終復自始,一氣運馳張,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合太極的架式,先是運動橫隔膜呼吸,也稱丹田滾翻,由外形的動作帶動丹田,作左右旋轉和前後滾翻,運動橫膈膜使內臟獲得按摩的作用,運動由大逐漸收小,然後把真氣合歸丹田,即由動到靜,歸至無極的境界,守功10至20分鐘。守功時要做到“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的虛無階段,這是太極運氣法的精華所在,必須持之以恆,才能獲得祛病延年的功效。

太極拳運氣方法 第3張
太極拳運氣方法 第4張
標籤:太極拳 運氣